国内首个气膜版“移动方舱”问世,同济设计创新力量支援全球抗疫!
图:移动“方舱医院”
8月19日,国内首个基于充气膜技术搭建的移动“方舱医院”亮相上海瑞金医院。
这一项目和瑞金医院5G远程会诊技术相结合,目前同济大学与瑞金医院已共同申请了科研项目——“应急救治单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研究与实践”中德交流项目。
新冠疫情爆发前期,国内病床周转率低,治愈速度远低于新感染人数。最早只有2家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肺科医院)有600张床位,直到2月初,武汉病床供给量全来自医院,不到一万张。
新冠患者的住院治疗需要大量的负压隔离病房,而当前世界各国缺乏负压隔离医院,且建造负压隔离病房医院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饱和检测”和“饱和收治”是本次中国成功应对新冠疫情的重要经验,而快速大规模生产,精准配置负压隔离空间系统是落实这两项措施的重要基础,其中快速建造和部署负压生物检测实验室和负压隔离病房是关键。
气膜结构负压隔离病房系统采用气膜结构模块化布局,具有模块化、会生长、低能耗、更智能、可收纳、易运输、可降解等优点,可实现灵活选址、快速建造、快速布局。病房内部通过封闭的气体环境管理,实现内部空气定向流动,并对气流进口和出口采用高效过滤,从而有效确保病毒管理。
图:负压隔离病房外部示意
图:负压隔离病房内部示意
针对此次气膜结构“移动方舱”隔离病房,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协理、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苏运升表示,基于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隔离病房内外压差超过30帕的设计原理,此次气膜结构负压隔离病房系统含正压走廊;在进入隔离病房前通过正压缓冲区,与负压隔离病房及病房内部负压卫生间形成合理的压差梯度和定向气流,确保病毒不会泄露,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
图: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协理、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苏运升
他还表示,此次隔离病房的充气膜区别于一般帐篷所用钢架结构,重量大幅降低,安装时只需接上充气泵就能完成充气过程,安装效率大幅提高。
病房内部一探究竟
“传递窗”
“传递窗”直接通往隔离病房外部,可以传递食物,室外的快递员无需穿戴防护服,就可以从隔离区外把食物传递进入隔离病房,各类药品也可以通过传递窗进行补给。传递窗设备下方是一台单向过滤的新风机,确保新鲜空气从室外经过过滤后再进入病房。同时,在病房内部也配备了特别定制的窗式空调,确保病房内外空气不会交换。
另外,每个传递窗内都有紫外线消杀灯对传递物进行消杀;传递窗的门锁采用了光交互技术,输入密码或者利用光ID闪光便可开启;传递窗一侧打开时另一侧会自动保持闭锁状态;窗锁遇断电常闭,以免造成污染物泄露。
图:“传递窗”设备
隔离病房内还设有单间卫浴间,内含浴缸、马桶等小型卫浴设备。利用此类干式马桶,可以把污物内桶用污物袋密封,同时经过消杀处理,再经过“传递窗”传输到病房外部,由护工进行统一收集,再进行二次消杀处理。卫浴间还设有一台储水量达80L的洗澡机,旁边配有洗澡盆,洗澡后的废水可在二次消杀的前提下通过安装在洗澡盆下方的泵机排至病房外部。
图:隔离病房内部卫浴间
“方舱医院”搭载5G智慧医疗系统
针对此次气膜结构“移动方舱”隔离病房,瑞金医院医务一处副处长尚寒冰则表示,此前聚集性肠道传染病的应急演练中,就首次采用了这一设备。每间隔离病房都配备独立的通风系统,有独立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处理消杀系统,避免交叉感染,有效应对了传染病的隔离防控。
图:瑞金医院医务一处副处长 尚寒冰
图:带扶手正压走廊
同时,出于人性化考虑,走廊区域的两边进行了辅助设计,增设了充气式扶手。
“移动方舱”助力瑞金医院升级突发应急演练
图:医护人员进行现场准备
图:医护人员现场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图:“方舱医院”俯瞰图
据悉,气膜结构“移动方舱”负压隔离病房有望在更多国家落地使用,积极助力全球抗疫。